PART 6


 大三巴牌坊 

↑大三巴牌坊(世界遺產)旁邊還有哪吒廟、舊城牆遺址,都是世界遺產!號稱『東方梵蒂岡』如果沒來大三巴,等於沒有到澳門!而且5元硬幣上也有大三巴牌坊的圖案,可見其重要性。

↑那個耶穌會的會徽好像某餅乾logo;澳門八景之一的大三巴位於聖保祿山,澳門半島上的第四高山,海拔57.3msl大約是蓮池潭龜山的高度。大三巴一詞是本地人取的,『大』是指最大的教堂,『三巴』是『聖保祿』的葡萄牙文諧音。

聖保祿教堂創建於1583年,1602年重建過,前壁及石階於1640年才完成,1762年被葡萄牙政府沒收,1835年火燒剩下前壁及68級台階,火燒後的前壁與中國牌坊非常相似,當地人便開始稱之為-大三巴牌坊。整座大三巴高27m、寬23.5m、石壁厚2.7m,都是石建,在當時非常雄偉壯觀(現在也是)技藝更是高超。

這巨大建物跟媒體上看的感受全然不同,現場很有攝受力!側看也是氣勢磅礡,雕工非常細緻精湛,三百多年前的工具能有這般藝術作品,嘆為觀止!牌坊下有警衛駐守,以為要門票加上導遊不推,就沒進去了;其實可以走進去看看,位於廣場一側有『天主教藝術博物館』與『墓室』,想必參觀後能更加瞭解大三巴歷史。

↑整座大三巴都是花崗石材質,在港澳他們稱作麻石,質地堅硬能保存百年以上;大三巴細緻的雕刻也是欣賞重點,沒有石雕的鈍拙感,輪廓非常流利,每一個區塊都栩栩如生令人嘆服!除了闡述天主教來澳門的歷程,也加註東方色彩的圖案與中文字樣,中西合併的設計更顯出大三巴牌坊獨特的藝術價值。

轉變飛快的澳門從滄海桑田到如今五光十色,還能把百年古蹟保存下來,這一點值得鼓掌讚許,還沒來之前我總有個疑惑?這大三巴再怎麼樣也算是個斷壁殘垣,怎會成為聞名世界的古蹟呢?貼近大三巴,才感覺到它高大與雄偉的攝受力,會深深地被它吸引…

↑石階共有68級,每一石階高約18cm很好跨步,許多人在階梯上拍照會自然擺出各種姿勢,滿滿都是人沒有什麼最佳取景處,也別想有獨照。傳說這個寬宏階梯底下有個秘密隧道,謎底一直未被解開,神秘傳聞繪聲繪影,或許那天官方願意公布開放了真相才能大白。

↑大三巴石階下的鵝黃色屋子是『澳門旅遊文化活動中心』名稱跟大賽車博物館葡萄酒博物館的『澳門旅遊活動中心』很相似,這處有多〝文化〞二字,裡面有商店、展品與旅遊資訊。前面一大片空地是『耶穌會紀念廣場』,角落裡有座『中葡友誼』銅像,許多攝影愛好者都從那圈圈拍大三巴,非常有fu~

 

 戀愛巷 

↑從大三巴右側邊可以看到戀愛巷,無奈﹋碰到整修期間,無法談戀愛囉~

↑戀愛巷很短大概50公尺而已,也是澳門典型的斜坡道路,有80年歷史了,參觀重點是屋子,歐式混合風格的建築,現場一邊是粉紅色牆面一邊是鵝黃色牆面,是一處拍照景點,可惜來的不是時候。

↑戀愛巷因為建築物色彩的氛圍,讓人感到戀愛般浪漫情愫,加上有趣的路名,讓眾多網友推文爆表,單看這面房子其實挺迷人滴,十九世紀末好像都是這種簡約風格,怪不得會吸引許多影劇及婚紗照前來取景。

 

 望德堂區(瘋堂區) 

↑瘋堂斜巷.從戀愛巷緩步走過來不到10分鐘,這一區有許多懷舊葡式建築,斜坡路上的別墅群多數呈現黃白相間或紅白相間,一處宛如南歐小鎮的舊城區。

↑仁慈堂婆仔屋.是瘋堂斜巷裡的的歷史建築,大院裡兩棟鵝黃色葡式建築已有百年歷史(建於1568年)曾是安置難民和窮人的收容所,後來是年長婦女的老人院,1999年老人們搬遷後就空置了10年,直至2009年才又活化成產業空間。除了欣賞唯美的老房子、參天古樹,還有一口澳門碩果僅存的百年古井,要刻意找一下很容易被忽略。

↑婆仔屋的庭院有兩棵百年老樟樹,異常高大樹身有編號管理,樹表則長滿特殊的小葉子,一眼就感到很驚奇,原來那叫抱樹蕨,是種附生植物,恰如澳門一地同時孕育著華人與葡人的情景。入院右側這棟建築物現在是ALBERGUE 1601葡國菜餐廳,謝霆鋒的『十二道鋒味』第一季第10集中和楊穎Angelababy有來這裡吃葡國菜馬介休球、海鮮飯,在名人加持之下參觀起來也格外珍貴。

↑瘋堂斜巷這一帶的葡萄牙街道與建築,是澳門保存最完整的地方;色彩鮮明的石仔地板,砌成浪花流線造型,與議事亭前地黑白波浪有異曲同工之妙,活潑的歐式街燈,有直立式也有嵌在屋牆上的,氣氛顯得寧靜閑適,加上大大的木窗視覺效果的確很南歐。

↑聖祿杞街.澳門人說這條街的特色是,兩排南歐小樓&葡國石仔路;是我攝影功力淺吧,捉不住眼界下街景的獨特感。右前方門口有「MFG」字樣的是『澳門時尚廊』裡面展示的都是文青設計作品。

↑大瘋堂藝舍.澳門富商崔諾枝於1918年建蓋的宅邸,後來改為失學兒童的『華童教育輔助會』處所,60~70年代作為義學(公教學校)及青少年活動中心。1992年澳門本土書法家蔡傳興義務承擔該中心管理保育工作,並於2011年以文化展示館問世,且親自命名為『大瘋堂藝舍』值星期一休館只能看外面囉,門面很豪美的屋宅正是參觀重點,尤其是那超大陽台、科林斯式柱體、圓拱式窗門,都是工藝美學,在當時折衷式建築裡可是一枚佳作喔。

↑望德聖母堂.與大瘋堂藝舍相對,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,1569年澳門天主教首任主教賈尼勞,在教堂後側建一座麻風病院,當地人就把旁邊這座小教堂稱作『瘋堂』加上前面的斜坡路,就產生了『瘋堂斜巷』的路名。當時麻風病被認定是傳染病,大家都很怕,賈尼勞主教起憐憫心蓋了亞洲歷史上的第一所傳染病醫院,收容與照料這些病患,後來在1878年就都遷往小橫琴島了。  PS.立面建於1957年,其餘屋況則建於1885年

↑荷蘭園商業中心(若翰亞美打街&和隆街)廢棄中,建於20世紀初,正值葡萄牙佔領澳門的擴張時期,也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新興階段,所以這時期建造出來的西式建築大多相類似,且形成一股浪潮;澳門這邊的獨特在於設計上,多元融合美不勝收,這一區探索下來感受豐富。

↑和隆街.左側是『清安醫所』望德聖母堂附設的醫所,於1805年創辦在當今婆仔屋位置,一開始只為年老與無依靠的貧病教徒服務,並提供善終服務(等同今日安寧病房)1858年教友募款,把原先設備簡陋的木屋改建成一座醫所,直至1895年遭颶風毀壞,才又集資重建於此,並正式掛名『清安醫所』不久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,澳門人口劇增,開始收納不同宗教信仰的病人,不再局限於教徒身份;1957舊院重建,設備更為完善,費用則酌情收取,服務對象還是以社會中低層的老年病人為主。

瘋堂區到這裡算是告一段落,深深感到天主教徒對澳門的貢獻非常多,舉凡建設、醫療、教育、社會福利,都全力投入並扮演中西文化的交流窗口,今日澳門獨特的面貌天主教連根共樹功不可沒…帶著三昧心情踏上和隆街續往塔石廣場。

 

 塔石廣場 

↑塔石廣場文化局大樓.這側面照片可以清楚澳門地形,房子都蓋在斜坡上;前行就是塔石廣場了,2005年原本的球場被拆卸,並把荷蘭園大馬路整合進廣場,所以這算一處歷史『新』景點。

↑塔石廣場西側有一排兩層樓高的建築珍品,都是建於二十世紀初,澳門流行的古典折衷式建築,原為貴族式的住宅和學校,現在都是作公有用途;照片這間是澳門中央圖書館,右邊是澳門檔案館,周圍有許多這類建築稱作『紅黃屋』都沒有參觀,這個導遊行程點只是上廁所、沒有介紹、沒有參觀,最後到廣場地下室搭巴士走人~

 

 濠璟酒店.麗景軒 

↑這裡的地址是-澳門西灣高可寧紳士街7-13號,紳士耶,澳門的地名真有趣。照片斜斜的,不是拍照技術差,是酒店處於斜坡上,這樣的地理位置幾天看下來稀鬆平常了。

↑入座後服務員會詢問,要普洱茶還是烏龍茶?沒想到大家異口同聲都選普洱,是為了暖胃護胃嗎?還是那極強的消油膩?或是受茶王的影響。

話說澳門有個茶王曾志揮,為了因應廣大市場需求,於60年代嘗試仿效六堡茶的加工方法,製作普洱熟茶,在這之前製作普洱熟茶的「渥堆」工藝是個不傳之密,所以產量極少;於是茶葉代理商曾志揮,著手自行研發,此舉也造就了合作夥伴昆明茶廠,於1975年成功量產普洱熟茶,從此澳門普洱熟茶都改用雲南出口的產品,專攻銷售不再自行生產。

單看澳門茶葉銷售量,普洱熟茶和烏龍茶佔了七成以上,可見澳門人普遍喜愛普洱,聽說每天至少都要來一杯。而現在這一杯喝起來醇香甘甜、沒有臭潽味、無澀感滑滑的,應該是加了陳皮的普洱熟茶,不錯喝~

↑雞茸玉米湯.喝來有甘醇有鮮甜,也有細碎的雞茸與玉米粒,鹹淡&芶芡也適中,嘿~這碗滋味比casino酒店重,我有甲意唷~

↑水蟹粥,這道是澳門美食代表,也是今日餐點的重頭戲;抱著好奇的心態吃起來,首先感到濃稠且糊化的粥水,不須咀嚼,用喝的還是有綿密感,再來是淡淡蟹香與海洋鮮甜;蟹肉塊則沒有口感,其實非常好入口,在嘴巴裡抿一抿吸吮一下,肉質就出來了,不必徒手掰剝,難怪桌上都沒有吃蟹工具;這種蟹肉很特殊,軟軟水水的+清鮮甜味,跟平常吃到的螃蟹大大不同,的確是道風味美食。

所謂的水蟹就是『青蟹』成長中的一環,當牠在軟殼蟹階段時,即深潛水底大量吸取水分,身體裏沒什麼蟹肉和蟹膏大部分都是水,才叫作水蟹。然而香港的水蟹為什麼比不過澳門,其因一是離水3小時後,蟹就會將體內的水吐乾;二是地利之便,澳門位於珠江出海口,整個海域都是鹹淡水交界,是最佳生長地。鹹淡水域生長的水蟹體內的汁水,都帶著鹹味也因此提升了鮮味,煲粥、煮湯、清蒸非常美味可口,澳門水蟹粥才會這麼的馳名。

PS.青蟹的一生,共分作十三個階段,每脫殼一次就是一個生長過程;從幼蟹開始經歷→→→重皮蟹.舊殼還未褪盡,新殼才剛初長,擁有雙重殼的蟹,此時脂膏肉質皆豐腴連那層薄韌的新殼都可以吃。→→→軟殼蟹.重皮蟹完全脫殼後成為軟殼蟹。→→→螚媬蟹.軟殼蟹的蟹殼要變硬的階段。→→→水蟹.殼體由軟變硬的過程中,含水量急劇增加,殼裡肉少水多,要使蟹體變大。→→→肉蟹.水蟹變結實就是肉蟹,也就是雄性青蟹(菜蟳、沙公)。→→→干膏蟹.肉體變大隻,體內水份沒了開始有了蟹膏。→→→處女蟹.沒經過交配的母蟹,脂膏已發育完成。→→→黃油蟹完成交配的母蟹(高級紅蟳),腹部的授精卵就是「蟹黃」呈現稀狀。→→→膏蟹.受精卵完全成熟,呈現固體沒有油(普通紅蟳)。→→→黃油膏.生不出來的母蟹,體內的黃油與脂膏混沌(低等紅蟳)。→→→慢爪蟹.老蟹,生命將盡的蟹。

↑港式清蒸魚片.是多利魚,吃起來嫩中帶滑沒有土腥味,有一股甘甜應該來自鼓油(港澳師傅都有自己的祕製鼓油),這道菜材料普通,烹飪功力卻了得,有廣東人所謂的『九熟一生境界』;最會燒魚的廣東廚師,在蒸魚時會留一分不要全熟,最後靠淋熱油來完成烹煮,讓魚肉達到鮮美細滑的最高境界!這種功力得把火候與時間拿捏的恰恰好,一秒鐘都不能多或少。這道蒸魚就讓我有這個感覺,肉滑味鮮!向廚師敬禮 <( ̄一 ̄ )

↑燉煮娃娃菜.食材上沒有看到干貝絲或金華火腿那些高級佐料,啜飲一小口湯汁,有蝦米的味道、有雞高湯的味道,溫潤而鹹鮮;那清甜的娃娃菜口感嫩滑微脆,吃起來清爽不失鮮美,這道少了裝飾的佳餚,好吃!

↑清炒櫛瓜.這歐洲最普遍的蔬菜,我們台灣人多半還不認識,同桌友人提起:「這櫛瓜跟大黃瓜不一樣嗎?」我說:「不一樣唷」,友人又說:「那裡不一樣?」我答:「大黃瓜像未施胭脂的清純少女,櫛瓜就像濃妝豔抹的熟女,風韻不一各有千秋」,友人妙回:「經您這麼一說,我已心領神會、徹底清楚、完全了解、更加明白了,謝謝你」然後這盤口感比較結實滑脆的綠櫛瓜,就開始進入大家口中了。曾經有人形容櫛瓜的口感,細膩如奶油般,指的是咀嚼過程並不是滋味;但它確實有股淡雅清香及寥甜,味道獨具,與其他食材共同料理一概清爽不篡味,桌上這一盤正是這個味。

↑港式甜酸炒排骨.很像我們常吃的糖醋排骨,差別在於港式的排骨炸的比較酥脆。這道菜滋味酸酸甜甜的很下飯,外層脆脆的排骨鮮嫩好嚼,骨肉易分離,骨頭也很少幾乎沒有;我喜歡這樣的料理方式,最怕那種骨多肉少又啃不乾淨的排骨;嗯~風味豐富多重,需要細細品嘗方能體會箇中奧妙~

↑蒸水蛋.這是一碟完美無瑕的蒸水蛋,表面光滑無坑洞,看了就食慾大開。澆上鼓油是港澳的特色,也是一道下飯料理,口感近似布丁,然後再更嫩滑一點,好食。

↑魚香茄子.有股鹹魚味,那算港式的作法囉,鹹度並不高,不佐飯單吃也惹味;只是有些茄子沒煮軟,品質不一實屬可惜。

↑麻婆豆腐.綜合粵式與四川的改良版麻婆豆腐,辣椒只使用一點點,所以沒了辛麻感,藉以提高大眾接受度;有香氣、滑溜下飯、開胃溫和、軟嫩的豆腐切成小小塊了還是有濃濃豆香,風味蠻獨特滴。

一連幾道菜品嚐下來,覺得幕後廚師很厲害,把一些廉價食材烹煮成珍饈美饌。以前的我「吃盡大江南北,練出一張刁嘴」老是嫌東嫌西,結果是能吃的東西越來越少;後來自己做菜,體會出廚師認真嚴謹吃苦耐勞的品格,與人生哲理。開始懂得去欣賞大菜小吃們的優點特色,心境開闊快樂無比,不僅東西吃來格外有味,還增長了相當多的知識。

↑泰國米.這幾天吃到的白米飯都是泰國米,查證之下,原來澳門因地理環境的限制沒辦法耕作,大多數的食米均由泰國進口。這鍋舊米(色澤較黃、透明度差)沒有香氣也沒異味,奇怪的是它跟新米一樣好吃,這又是一門廚藝展現了;聽說要讓舊米起死回生,變成跟新米一樣好吃的撇步就是,放冰塊!這位廚師是否這樣做並不得而知,但這鍋舊米真的不錯吃,軟糯鬆綿,如果拿來炒飯一級棒。

↑Lobby賣的萬豪軒曲奇餅,有大中小盒3種size是澳門出產的,能不能跟香港一樣超級可口,就待這回品嚐分曉了。各家曲奇餅都喜歡打著『牛油』作號召,然而真正的牛油butter Fat是從牛脂肪層提煉出的油脂,一般作為烹飪使用。

西點製作的牛油就是奶油,分為植物性與動物性;由哺乳動物的奶提煉的是動物性奶油,一般都是由牛奶製作;完全沒有奶的成分,由穀物植物提煉製作叫做植物性奶油。所以既使是動物性奶油也是素食,就是蛋奶素,不是葷食,千萬別看到一個牛字就情緒激昂唷~

↑掀蓋氣味聞起來芳香馥郁,很清爽;入口不油膩也不甜膩,全程酥鬆好好食!這盒餅乾的風味屬於高檔香醇位階,奇怪港澳的曲奇餅都特別好吃,咱們台灣為什麼做不出來呢?

↑五種形狀及其口味,餅乾的部分都一樣香濃酥鬆,一口咬下會掉削削,咬嚼會感到超細微顆粒,滋味上就略有變化;奶油口味–成分上標明Bakels butter這是澳洲高品質奶油,濃香怡人不噁膩,讚。蔓越莓口味–果乾不硬也不黏牙,多一股微微的酸甜。果仁口味–堅果細碎分布,微微的香氣於後韻竄出。香草口味–這款跟奶油滋味很相似,細嚐有一股幽雅濃郁的植物香。葡萄乾口味–這款跟蔓越莓口味很相似,差別是多一份香甜。

↑餐廳附近的『禮賓府』回歸前為澳門總督官邸,1846年起建用途是貴族別墅;這附近像這樣的粉紅色大屋蠻多的,其中一處門口還有數名警衛呢,看來是達官顯要的盤據地。

 

 

玩食日期 2016.12月下旬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美食檢驗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